好事办好服务群众 实事办实保护文物——大通县博物馆积极加大为民办实事服务力度
时间:2022-05-09 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佚名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博物馆机构自成立以来积极加大为民办实事服务力度,以好事办好服务群众,实事办实保护文物为总体目标任务,经过不断努力,进一步树立了新时代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良好新形象。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973年出土于大通县原后子河乡上孙家寨墓地的舞蹈纹彩陶盆曾轰动全国乃至世界。距今450年的青海明长城大通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代长城遗存,作为长城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此外,明代建筑会宁寺,苏家堡故城,清代建筑广惠寺,城关文庙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烈士陵园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以及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近年来得到文化和文物部门高度重视,保护管理成效明显。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尤其是伴随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各类重点项目的选址实施,文物工作者工作压力日益剧增。
作为基层文物保护管理者,受大通县文物局委托,大通县博物馆在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同时,牢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一系列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为工作原则。针对全县城市建设项目和全县20个乡镇289个行政村所有涉及农民群众种植养殖项目的均实地进行查勘现场,所有项目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的一律及时出具文物部门意见建议,针对必要情况要求项目实施单位事先设计《文物影响评估报告》和《文物保护设计方案》并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层层报批。不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的也随时随地主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和提升企业主和广大群众逐步树立文物保护的思想意识,鼓励全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同参与文物保护,以此,力争留住留好更多大通文物根脉。
原文链接:http://whlyt.qinghai.gov.cn/dffc/1588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