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文化动态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文化观察 > 正文

东方启动修缮保护船型屋 挖掘周边旅游资源推动文旅融合

时间:2022-05-12  来源: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  作者:佚名 

  

  

  屋形狭长、外观像艘船、屋顶上铺满茅草……在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内,黎族有名的船形屋有序排开,斑驳泛黄的墙体,仿佛留住了光阴的故事。“这是黎族人们早期居住的房子。因外形酷似船只而得名‘船形屋’。”东方市博物馆馆长秦巍说。

  今年3月,东方市启动船型屋的修缮保护工作,并计划挖掘周边旅游资源推动文旅融合,打造黎族特色品牌,让黎族人民艰苦奋斗、朴实向上的精神再次传扬,也让东方源远流长的黎族文化、人文精神增添更多厚重感。

  

  东方江边乡白查村船型屋

  什么是黎族船型屋

  船型屋的起源要追溯到最早进入海南岛的黎族祖先们。相传,黎族的祖先当年从大陆沿海乘舟登上海南岛时,由于没有栖身之地,就将木船翻倒过来居住。为了纪念祖先,黎族后人就仿照船型建起了茅草屋,故称之为“船型屋”。

  在白查村,仅存87间船型屋,这些船型屋有一个共同特点:样式和结构几乎一致。屋形狭长、屋檐低矮。房子分为前后两节。四壁用树枝扎成方格形,再用稻草和泥糊墙。前后两个门用木板制成,门向两端开。屋内为泥地。

  其实,在江边乡,不仅仅是白查村有船型屋,俄查村也曾是一个“船型屋”村。俄查村黎族文化传承悠久,其船型屋是黎族古老文化及传承的活化石,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因民房改造,俄查村村民陆续搬迁至新村居住,老村的船型屋因无人居住和修缮而逐渐损坏。

  “保护船型屋就是保护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说起俄查村船型屋的变迁,东方市博物馆馆长秦巍不胜唏嘘。他说,船型屋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船型屋,可理解黎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是黎族的“历史记忆的符号”和“文化发展链条”。

  

  东方江边乡白查村船型屋

  为什么要修缮保护船型屋

  “船型屋是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原生态古建筑,也是研究历史的实物例证。”秦巍认为,将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我们保护船型屋的真正意义。

  首先,古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对于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古建筑是直接的实物例证,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

  其次,船型屋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向往原生态生活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和渴望参观、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古老建筑。船型屋作为独特的古建筑,拥有巨大的品牌效应,为促进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也带动城市公路交通和服务行业等相关部门的迅速发展。

  秦巍说,通过修缮保护船型屋,整合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对于游客而言,这种不同于现代文明的民族文化,因稀有独特,更具有较为广阔的旅游价值。

      船型屋修缮保护工作有序进行

  所幸,今年3月,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东方市政府拨付财政资金,开展船型屋修缮保护工作。江边乡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乡政府利用省旅文厅和市政府拨给的配套资金,组织白查村村民自行修缮有破损的船型屋;利用中央传统村落保护补助资金拆除现有电线杆及电线,改为地下线路;新铺设1.5公里消防管道以及做好饮水设施等。

  该负责人说,船型屋修缮保护工作是把最具黎族建筑文化特色的船型屋建筑完整地保存下来。白查村的船型屋重在保护和修缮,俄查村将由专业团队进入勘察、设计,对原有破旧茅草船型屋进行拆除重建。下一步计划对白查村18间船形屋的大门进行修复。

  如何促进文旅融合?江边乡有关负责人介绍,计划引进文化旅游公司,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把白查黎族船型屋建成具有黎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名胜地,开展船型屋生活体验、民宿、餐饮、黎家庭院果蔬种植采摘、山栏种植采收、美术写生摄影、黎锦技艺、黎族歌舞表演、藤编手工艺、黎家酿酒、登山探险等。

  

  村民修缮船型屋

  不仅如此,记者从东方市文化馆了解到,东方市“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这也是海南省首个建筑类古遗址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截至去年,东方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仅剩4人,该门技艺的传承迫在眉睫。

  为此,从去年开始,东方市文化馆开办培训班,挖掘和培养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截至目前,传承人从最初的4人增加至10人。 “今年东方将持续开展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培训活动,不能让这门手艺遗失。”该馆馆长陈荣川说。

  原标题:东方启动修缮保护船型屋 挖掘周边旅游资源推动文旅融合

  作者:李绍远

  

  (编辑: 盛青楠)

  


原文链接:http://lwt.hainan.gov.cn/ywdt/sxkx/202205/t20220510_318764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化动态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万事通达文化传播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