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文化动态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文化调研 > 正文

且听北京|北京宫廷补绣:传承百年的“3D绣”

时间:2022-06-22  来源: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佚名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曾在《菩萨蛮》一词中

  如此形容衣裙之上

  拼贴装饰的美

  

  实际上,在我国古代

  很早之前便已经存在

  这样的工艺

  因其历史上是为

  宫廷需求而产生

  故被称为“宫廷补绣”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

  传承百年的“3D绣”

  北京宫廷补绣


  宫廷补绣历史悠久

  


  图片

补绣作品《牡丹富贵图》,可见花叶凹凸的浅浮雕效果(图片来源:北京非遗中心。侵权即删)
★南北朝时期

  宫廷补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荆楚一带就有一种风俗可称为这种工艺的雏形。逢年过节,当地人会将五色的彩绸剪贴成花、鸟形,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

  

★唐代时

  这种风俗在唐朝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叫“贴绢”和“堆绫”。

  

  “贴绢”,是以单层丝织物剪成图案平贴。

  “堆绫”,则是用丝绫或其他丝织物剪贴、堆叠,拼成多层次的图案。

  图片

(图片来源:京社科。侵权即删)

  宫廷内的绣品生产机构

  因补绣选料精致而贵重,用工细腻,制作不惜工本,被历代帝王所重视,通常只用来装饰皇宫和庙宇佛堂。从历史上看,历代都由宫廷设置专门机构组织绣品生产。

  ●辽时设有“燕京院使”

  ●金时设有“纹绣署”

  ●元代设有“纹绣总院”

  ●明代设有“御用监”

  ●清代在内务府设有织染局


★明代时

  补绣工艺在宫廷庞大的内需下,得以繁荣发展。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皇后、太子、王妃及各级官员的服装全部用宫廷补绣技艺制作。

  图片

(图片来源:京社科。侵权即删)
★清代时

  清乾隆年间,是宫廷补绣最繁荣的时期,无论宫闱或是民间,衣着皆喜补绣,每年所需绣品用量很大。

  

  在前门一带,有专为皇室、王府、贵爵服务的官办绣花作坊。有前店后厂式的“源聚茂”绣局、“永聚”绣局,以及“源兴”“同顺利”等绣店。

清光绪年间,还设置了京师工商部女子绣工科,以推广宫廷补绣技艺。

  

  “北京宫廷补绣”

  


  北京宫廷补绣,远看是一幅精美的画,近看却是由一块块细小的织物堆贴缝缀而成,是具有浅浮雕效果的一种织物装饰技法。过去常用在荷包、椅垫、鞋履等生活用品,或者大型挂件中。

  

  北京宫廷补绣图案多以简练、生动见长,以补为主,以绣为辅。

  

  补绣中的“补”,指的是按照画面的图纸要求,先剪出硬纸样,然后在选好的贴补主料上,按照硬纸样从大幅面料上剪下来,剪成各种形状的小块布,经过加工处理,然后贴补到作品中。

  补绣中的“绣”,顾名思义就是用丝线绣出花样来。

  图片

北京宫廷补绣作品(图片来源:京社科。侵权即删)

  原料和技法

  宫廷补绣在原材料的运用上充满创意,独具匠心。它选用的主要材料有丝绸、花绫、绢、凤尾纱、棉布等。

  工艺的最终形成,最主要是得力于技法的丰富——在织物的基础上,采用浮雕、编织、刺绣、缝缀、堆贴、抽丝等多种技艺结合而成。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北京宫廷补绣”发展至今,打破了传统堆绫贴补的规范与局限,已创造出绘画等多种新技法。


  工艺流程

  制作一幅补绣作品,需要经过以下工序。

  ①首先要创作设计、制作图版、配色。

  ②再沿轮廓线将图版各部分剪开。

  ③接着用织物一块块进行剪贴,包括贴棉、开纱、拨活、攒活、刺绣等环节。

  为表现色彩浓淡变化,使用专门生产的有条带状渐变晕染色的凤尾纱,可以照着每个色块的明暗关系、浓淡方向去剪,称为“开纱”。

  衬上薄棉,包在相应形状的纸板上,即“硬拨”。

  按照重叠关系粘贴,攒成精美的画面。

  最后,花蕊、人物的眉眼等部分用刺绣来画龙点睛。


  

  传承创新中的

  “北京宫廷补绣”

  

  ●辛亥革命后

  宫廷补绣业日渐衰落,又由于连年战乱,绣局纷纷倒闭,艺人大多流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宫廷补绣业得以恢复,艺人大多进入了先后成立的挑、补、绣花生产合作社、总厂、研究所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经企业调整,撤销了建制,并入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艺品厂,该厂成为宫廷补绣的唯一传承单位。

  图片

北京宫廷补绣作品《荷塘清趣四扇屏》(图片来源:京华瑰宝。侵权即删)

  如今,“北京宫廷补绣”近现代传人李开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洁、北京工艺美术大师贾大双等人,继承并创新了北京宫廷补绣技艺,制作出了很多珍品、精品,有的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和国际友人,有的获全国或北京市金奖。

  

  

  历经百年发展至今

  北京补绣技艺已经打破了

  传统堆绫、贴补的规范与局限

  创造出绘画等多种新技法

  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

  京绣(北京补绣)作为传统美术在列

  

  资料来源:文旅中国、北京非遗中心京社科 京华瑰宝

  


原文链接:http://whlyj.beijing.gov.cn/zwgk/xwzx/hycz/202206/t20220621_274810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化动态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万事通达文化传播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